有在關注多囊性卵巢的女孩,一定多少也聽過下面這個鹿特丹診斷準則(Rotterdam criteria)
就讓文章的一開頭,讓我們再來複習一次:
- 月經不規則/不排卵(Oligo-anovulation)
- 臨床與/或生化抽血有雄性素過高(Clinical and/or biochemical signs of androgen excess)
- 超音波有多囊性卵巢的表現(Polycystic ovarian morphology)
疑? 奇怪,好好的一個診斷標準就清清楚楚寫在這裡了,是還有什麼診斷上的誤區跟困難阿?
難道你是在質疑眾多專家嗎?
不,且聽我娓娓道來,如同上篇所說,多囊性卵巢的診斷準則是「一群專家」所討論出來的,而非針對這個內分泌疾病真正的源頭所定義的。
像是多囊性卵巢最著稱的胰島素阻抗性、高雄性素以及超音波看見多個囊泡累積在卵巢中,究竟我們該以哪個來做為診斷的主軸呢? 況且尚不提其實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致病基因,在近年來也因為基因篩檢技術的提升,而在各大期刊中多有所著墨,難道未來我們要用基因來做為診斷嗎? 其實很難說不可能。
講了這麼多,只是要讓大家理解這個複雜的疾病,其中還有很多診斷上的困難處。
但是今天我們聊的,主要有兩點
- 亞洲的多囊性卵巢女孩也容易多毛嗎?
- 肥胖竟然跟長痤瘡(痘痘)有密切相關?
先以亞洲人跟西方人的不同表現來看,著名的期刊「fertility and sterility」在2015年的研究中(註一),針對其中一個診斷標準「多毛」來作討論,在醫學上我們針對多毛有一個特別的診斷工具,叫做「Ferriman-Gallwey 評分(圖一)」,其中只要大於8分就可以定義為「多毛」,這篇研究中收錄了271位多囊性卵巢的病人,最後的結果發現西方人多毛的比例高達77%,且「Ferriman-Gallwey 評分」的平均分數剛好就是達標的8分。
圖一 : 多毛症的評分標準
但另一篇針對台灣人的研究(註二)中,收錄了95位台灣人,也就是最能代表我們的族群,其中只有35%有多毛的症狀,且Ferriman-Gallwey 評分」整體只有4.4分,遠低於西方人的表現。
在同一篇研究中繼續,我們發現裡面有53%的病人「抽血」的雄性素是偏高的,但就算如此,在這群抽血雄性素偏高的族群裡面,多毛也只有28%、甚至長痤瘡(痘痘)的比例還更高,是35%。
這第一個發現告訴我們什麼呢? 如果我們依照西方人的標準「多毛」來在台灣人身上找多囊性卵巢女孩,會讓很多人沒有辦法被診斷,因為台灣人除了比較不容易多毛之外;反而更容易長痤瘡(痘痘)。
但關於亞洲的多囊性卵巢女孩而言,真的會看到滿滿的痤瘡(痘痘)嗎? 其實那倒未必,在同一篇文章中(註二)我們發現,如果是多囊性卵巢同時併有肥胖的女孩,這裡的肥胖指的是BMI ≥25 kg/m2,反而比較不會長痤瘡(痘痘)。
疑? 奇怪了,怎麼好像前後不一致阿!非也非也,這裡的有趣之處就在於,我們身體周邊的脂肪細胞,是會再次轉換成雌激素的。雖然這種由脂肪轉換而來的雌激素(Estrone, E1),跟卵巢製造的雌激素(Estradiol, E2)比起來,功能較弱,但積沙成塔,累積起來也是會產生一定的效果(圖二)。
圖二 :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中,為何肥胖的族群反而較不易長痘痘?
那這種雌激素的效果是什麼呢? 雌激素主要在皮膚的功能,就是讓皮脂腺(Sebaceous glands)分泌的皮脂減少,不然皮脂過多的情況下會堵塞毛孔、皮膚發炎,痤瘡(痘痘)也就跟著出來見客了!
不過,難道大象醫師是在推薦吃胖來改善皮膚嗎? 絕對不是! 肥胖除了會造成胰島素的功能更加惡化、增加代謝症候群、糖尿病風險之外,對於三酸甘油脂、總膽固醇的累積都會增高,一舉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。維持適宜的身材才是真正的解決之道,而且適宜的身材其實也非BMI在正常值就算,請參閱我之後的「多囊性卵巢 – 營養飲食篇」來做搭配閱讀!
總結一下今天的分享,我們亞洲的多囊性卵巢女孩,不能只用西方人的觀點來做診斷。因為我們比較不會多毛,而是較容易長痤瘡(痘痘)。況且在BMI ≥25 kg/m2的肥胖族群中,痘痘也會較不明顯,造成我們臨床醫師判斷上的困難。所以整體搭配超音波跟抽血檢查還是非常重要的!
下一篇的文章,我們會針對多囊性卵巢女孩的一生來作探討,難道有這個疾病的女孩一輩子的表現都一樣嗎?還是會隨著年齡改變呢?
請準時收看下一集!
註一: Prevalence Of Insulin Resistance In The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Using The 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
註二: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in Taiwanese women with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